一、物料供應的改善
對物料供應的改善可遵循以下原則:
1.加強產銷配合
①建立產銷連接管理制度,明確產與銷的權責。
②確定緊急訂單的處理原則。
③生產管理與制造的密切配合。
2.完善設計技術變更規(guī)范,減少或消除臨時、隨意的變更。
3.妥善的制程安排
①產能管理、維持。
②異常管理機制的建立。
4.完善物料控制
①妥善的物料計劃。
②做好采購管理,供應商管理。
③加強倉儲管制,物賬一致。
5.完善質量管理制度
①不合格品的管理控制。
②外協品的質量管理。
6.生產績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實施
①人員出勤及作業(yè)績效評估分析。
②設備完好率、使用率的改善。
③生產準備的工作簡化及準備時間的縮短。
實際上,從銷售、設計開發(fā)、采購到生產部門,其部門作業(yè)及部門間的協調配合都會影響到物料供應。只有建立科學、合理的生產管理制度,形成系統(tǒng)、規(guī)范的運作,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物料供應失控的狀況,這是最根本的對策。
二、相關職能部門的改善
1.銷售部門的對策改善
(1)源自銷售部門的原因
物料供應失控由銷售部門引起的因素通常有:
①不斷地變更訂單和計劃。
②答應客戶的交期隨意,期限極為緊迫。
③無法把握客戶市場需求,無法制定明確的銷售預定計劃。
④臨時增加或急需即刻完成的訂單多。
⑤銷售主管直接干涉生產主管運作,直接在現場指導作業(yè)。為解決上述問題,必須對銷售計劃與生產計劃進行調整,這就凸顯出銷售部門同生產部門溝通的重要性。
(2)改善措施
①用全局性、綜合性的觀點指導工作。交貨期宜根據客戶的要求或預測,生產計劃配合交貨要求,求得工作量(負荷)與能力的平衡。當工作量大于能力時,必須得同客戶協商,重新調整交貨期。可行的話,從內部的加班計劃、人員計劃、機械設備計劃、外協計劃等方面著手。當工作量小于能力時,促進銷售活動,爭取更多的訂單。從綜合的觀點而言,生產計劃本身應具彈性,更為重要的是,企業(yè)必須實施計劃銷售、計劃生產。為此,必須改善銷售職能運作。
②銷售職能運作的改善。這方面的措施包括定期召開產銷協調會議,改善銷售、生產兩部門的關系,促進產銷一體化;要求生產管理部門應定期編制現有的訂貨余額表、主要工程進度狀況表、余力表及基準日程表等提供給銷售部門,以便依此決定最適當的交貨日期;加強銷售部門人員的培訓,提高工作技能、業(yè)務能力;銷售部門應每月編制3~6個月的需求預測表,提供給生產部門作為中期生產計劃的參考;當銷售業(yè)務人員對業(yè)務不熟悉時,往往無法和客戶商定訂單的內容及要求等,所以應制定產品成交說明或規(guī)范,使訂單接洽步入效率化;為預防客戶在途中變更訂單的內容或要求,應在商談之初就作明確記錄,并讓客戶確認。
2.研發(fā)設計部門的改善對策
(1)源自研發(fā)或設計部門的原因
①出圖計劃拖后,后續(xù)工作的安排也會跟著遲延。
②圖紙不齊全,使材料、零件的準備存在缺失,影響交期。
③突然更改修訂設計,導致生產混亂。
④小量試制尚未完成,即開始批量投產。
(2)改善措施
①編制設計工作的日程進度管理表,通過會議或日常督導進行進度控制。
②質或量的內部能力不足時,應尋求其他途徑,如委托外部具有能力的單位。
③當無法如期提供正式齊全的設計圖紙、資料時,可預先編制初期制程需要的圖紙、資料,以便先準備材料等,防止物料供應延遲。
④對設計圖紙、資料的審核應認真負責,盡量避免中途的更改、修訂。
⑤推進設計的標準化,共用零件的標準化、規(guī)格化,減少設計的工作量。
⑥設計工作的分工,職責要清晰、明確。
3.采購部門的改善對策
(1)源自采購部門的原因
①所采購的物料,滯后入庫。
②物料質量不良,加工麻煩。
③物料計劃不完善,需要的物料供應不足,不需要的物料存量過多。
④外協的物料質量不良率高,數量不足。
(2)改善措施
①進一步加強采購、外協管理,采用ABC分析法,實行重點物料管理方式。
②以統(tǒng)計方法調查供應商、外協廠商不良品發(fā)生狀況,確定重點管制廠家。
③對重點管理對象,采取具體有效措施加以改善。
4.生產部門的改善對策
(1)源自生產部門的原因
①工序、負荷計劃的不完備。
②工序作業(yè)者和現場督導者之間產生對立或協調溝通不佳。
③工序間負荷與能力不平衡,中間半成品積壓。
④報告制度、日報系統(tǒng)不完善,因而無法掌握作業(yè)現場的實況。
⑤人員管理不到位,紀律性差,缺勤人數多等。
⑥工藝不成熟,質量管理欠缺,不良品多,致使進度落后。
⑦設備、工具管理不良,致使生產效率降低。
⑧作業(yè)的組織、配置不當。
⑨現場督導者的管理能力不足。
(2)改善措施
①加強工廠配置合理,適當地檢討,提高現場主管、督導者的管理能力。
②確定外協(外包)政策。
③謀求縮短生產周期。
④加強崗位、工序作業(yè)的規(guī)范化,制定作業(yè)指導書等,確保作業(yè)品質。
⑤加強教育培訓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(人際關系改進),使作業(yè)者的工作意愿提高。